在线咨询获取培训方案
Training Guide冉庄地道始挖于1938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南侵,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为了防御敌人的袭击,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冉庄一带人民开始挖地洞,挖成地道。冉庄地道战遗址,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主战场上一处极为重要的战争遗址,被誉为二战奇迹,冀中典范,地下的“万里长城”。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原型就是这里。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挖成户户村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 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阱等多处秘密设施。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糟、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的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人民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小小的村庄,一群普通的百姓,创造出了神出鬼没的地道战,让日军“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书写了一段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冉庄告诫着我们,只有牢记历史,才能走向和平,走向未来。
1、中心基地办学特色及办学优势 — 使命教育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11、廉政教育暨警示教育培训
12、总体安全观现场教育培训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